学者在渝建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鼓励青年去探索、创作
中新网重庆新闻9月12日电 (张旭 钟旖)“我们不能一提到文化遗产就是‘老古董’,这个也不能动,那个也不能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12日在重庆接受中新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要鼓励青年们去探索、创作。
当天,贺云翱来渝参加2023长江文明论坛。其间,他接受媒体采访,畅谈文化遗产保护。贺云翱说,文化遗产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城乡土地开发、文化市场发展等。

文化是一条大河,从远古流来,融入了今天,还将去向远方。“而青年,恰恰是‘文化之河’的当下,同时也将开启未来。”贺云翱说,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青年如何认知、参与、发展优秀文化,让其在当下更好地发挥作用,十分重要。他看好青年的创造力和活力。
在传统认识中,文化遗产是“老古董”,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古书里的文字、传统民俗等。“其实,这些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当时人的生产和生活。到今天,它仍然可以成为我们的生活。”贺云翱说,打通这种历史的“时光隧道”,去热爱、感恩它,因为它曾经养育了我们的先人,也可以养育我们的今天。
贺云翱表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也要具有现代的传播方式,并不是“这个不能动,那个也不能动”。他表示,“不能动”指(物理上的)保护好它,但也可以将它变成新的作品,包括文艺、文创、生活、娱乐的作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研学的方式、旅游的方式,来到我们生活中间,成为我们的包装、装潢、吃穿住行等。在西安、洛阳、南京、苏州、重庆等地,有很多典型案例。一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因为青年人的参与,成为“网红”,甚至可能为很多人找到创业机会,进而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