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渝税务协同看发展:服务“手牵手”,发展“零距离”
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18日电 题:从川渝税务协同看发展:服务“手牵手”,发展“零距离”
作者 梁钦卿
“现在基本不用两边跑了,在重庆、四川任何一个电子税务局就能办两边事,省了不少时间和路费。”17日,在重庆市潼南区办税服务厅“川渝通办”专窗,重庆佰思特表面处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杨德高正在办理自己在四川遂宁公司的涉税业务。

当天,“税看双城经济圈”媒体走基层活动走进重庆市潼南区和四川省隆昌市,零距离感受通过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促进川渝两地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税务路径。
杨德高的公司注册于潼南区,主要经营金属制品表面处理与加工,同时在遂宁也投资了两家公司,过去在办理涉税业务时,不得不频繁往返于潼南、遂宁两地。如今,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深化,公司申领发票、纳税申报等涉税业务都可以在潼南通过电子税务局完成,节省了来回跑的时间,发展精力也更充足。
同饮涪江水,遂潼一家亲。潼南和遂宁两地山水相连,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聚集,具备整合提升、集群成链的发展基础,而政策执行基本统一是协同发展的重要条件。

2022年,川渝两地分别调整了车船税税率和优惠政策,降低两地8个车船税税目年基准税额,占车船税全部车辆税目的57%,实现两地车船税政策完全一致。重庆长途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潼南分公司财务负责人王雪娇介绍,公司目前有500多台车辆,其中398台车辆符合车船税减免征政策条件,每年能减免7万余元税款,相当于20台车一年的保养费用。“不久前,公司还新增了2条省际公交线路和1条定制班线,16台承运车每天往返于潼南和遂宁之间。”她说。
遂宁市税务局征收管理科科长何其强表示,目前,遂潼税务部门在办税服务厅开设了9个“川渝通办”线下服务专窗,按照“一门式一网式”服务模式,实行一套标准、一窗受理,确保跨区办税规范统一,有效减少了企业和群众“两头跑”问题。同时,两地纳税人缴费人还可线上办理63项跨区域税费事项,办税缴费更加便捷。
近期,蘑菇销售旺季来临。记者走进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永星蘑菇种植农民合作社基地,每天约2000余斤蘑菇借助电商企业流转到荣昌、泸州等周边城市。

“合作社今年的蘑菇产量大概有500多吨,其中有100多吨卖到重庆,增加了4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隆昌永星蘑菇种植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刘唐莉告诉记者,别看公司现在经营得还不错,曾经也面临销售遇冷等重重困难。“今年3月底,在内江和荣昌两地税务部门帮助下,我们找到了有采购蘑菇需求的企业信息,在沟通合作意愿后,很快我们就达成了购销协议,保证了合作社的持续经营。”
据了解,荣昌和内江两地税务部门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优势,对两地涉农企业的基本情况、开票数据、购销渠道等开展多维度分析,并结合走访联系情况,搭建双方征管服务一体化“数智中心”,通过数据链打通供应链,延长产业链。
荣昌区税务局纳税服务科副科长李念倪介绍,在税收大数据牵线下,荣昌和内江两地10余家乡村振兴企业的蘑菇、稻虾、柑橘等农产品先后找到跨区域合作伙伴,带动销售收入增加140万余元。

在隆昌市税务局办税服务厅里,有着川渝首个税费争议联合调解室。调解室集合川渝基层税务骨干力量,专门调处两地跨区域税费争议事项,通过“一站式受理、分级分类处理、全流程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帮助纳税人缴费人从源头化解争议,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此外还通过“云上调解”实现纳税人缴费人与荣昌、内江两地税务之间线上调解。
面对跨区域经营主体,川渝首个税费争议联合调解室不仅是涉税费基层综合治理的主阵地,更成为基层普法的实体化窗口。如今,在荣昌、内江两地税务部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四川省税务局联合重庆市税务局将这一做法在川渝毗邻地区广泛推广,资阳-大足、泸州-永川-江津、合川-广安-长寿、潼南-遂宁等地税务部门纷纷成立川渝税费争议调解室,为两地纳税人缴费人提供精准高效的调解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