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来渝热议城市更新:机遇期、保护历史文化、为民便民
中新网重庆新闻11月5日电 (张旭)城市更新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中国城市更新正处于何种发展时期?在城市更新中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如何更符合人群的刚性需求?11月3日至4日,第五届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学术年会在重庆举行,与会大咖、行业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推进城市更新的机遇期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王翠坤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城市更新将更加注重城市的内涵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社会经济活力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量时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式更加接近城市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徐千里说,如果放眼整个人类城市建设和发展史便不难理解,城市的初建和扩成虽然是一个漫长且至今尚未完成的过程,但比之其后必然要不断进行的改造和更新,毕竟只是一个起点。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表示,“十四五”时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期。
杨保军解释说,一方面,建筑市场作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阵地,在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将为建筑业提供难得的转型发展机遇。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建筑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而城市称为文化的容器,如果容器没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就显得轻飘飘。”杨保军说,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是轻的,很难酝酿出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内在的持久动力。他建议,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从2010年左右,进入中国的城市更新市场,涉及顶层设计、资源导入、运营管理等方面。”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策略顾问部负责人、高级董事李绅从工业遗存的城市更新切入,建议提高物质空间改造与非物质文化的依存。
李绅说,无论国外国内,工业遗存承载的业态和产业都偏文化创意,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工业设计产业等,这与其建筑结构、所处的区位有关。
李绅表示,客观说,国外工业遗存城市更新比国内开始得早,国内可以从国外学到经验,在文化的保护传承上继续提高。
为民、便民、安民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城市物质空间人居环境建设,修路、架桥、盖房子。我们也关注人,这个城市一百万,那个城市两百万人,但是这个人是一个抽象的人、均值化的人,按千人指标配套。”杨保军说,人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感情、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特别是不同的人需求、消费模式、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城市更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为民、便民、安民。
李绅也提到,未来的中国,街区形态的城市更新“可能是最多的”。他描述,在未来,把医疗康养、卫生教育、体育娱乐等公共服务内容,在城市更新里面更多地去进行体现和植入,更符合人群的刚性需求。
具体操作层面,李绅建议,在城市更新中,要考虑更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延长消费时间,增大消费黏性,让一个空间有不同功能的转换。(完)